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無印良品與原研哉


來自日本的「無印良品」在香港不但廣為人知,而且已經是深受大眾愛戴的品牌。它「樸素」、「精簡」的設計意念,深受學生和上班一族的喜愛。
無印良品的概念,是由平面設計師田中一光和企業家堤清二在一九八零年一次會談時發展出來的。他們藉由徹底簡化生產的過程,產生出非常樸素且低價格的商品。這些商品最初只是以自營品牌的形式在超級市場出售,一推出就獲得顧客的大力支持,只是短短的三年,無印良品就正式在青山開了第一間店舖。而「有理由而便宜」就成為了無印良品的基本概念。
質樸的商品,加上用無漂白紙張所作的樸素包裝,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就好像店內熱賣商品之一的「乾燥香菇」,它顛覆了乾燥香菇要保持完整形狀,才能成為商品來販賣的常識,而只選擇破掉的或形狀不好的,這些向來都被剔除掉的香菇當作商品。由於香菇在料理時都會被切碎,所以即使香菇的形狀有點歪,用起來都是一樣的。同樣地,紙的原料,若省略掉漂白紙漿的過程,紙就會變成淡褐色,樣貌雖然不及雪白的討好,卻無損它的實用性。所以無印良品就將它們用在包裝素材和標籤等等上。基於這樣觀念上的轉變,便宜的乾燥香菇因而成為商品。
只有商品的相片和「無印良品」四字,表現出樸素、精簡的概念。這樣質樸的商品群恰與當時過度包裝、講求華美的一般商品成為對比,因而受到對生活環境具有高度意識的消費者大力支持。轉眼間,無印良品已發展成為今日在日本擁有二百五十家,商品項目超過五千件的大型連鎖店。
由田中一光創辦的無印良品,現在終於到了薪火相傳的時候。在2002年的春天,正式交到《設計中的設計》的作者原研哉手上。作為無印良品新一代的藝術指導,原研哉肩負維持和發展無印良品這個概念的責任。面對這個課題,究竟他有甚麼想法呢?他的答案是「WORLD MUJI」。踏入二十一世紀,原研哉想以全球的規模來思考生活的文化,產生可以令更多人理解到「樸素和精簡的美」的商品。他在想,如果無印良品的發源地變成在德國、英國或者中國,它會以怎樣的面貌出現呢?他認為現在已經不是只在狹小的日本裡思考無印良品的時候,而是積極地引進全世界的人才或構想的時期。這想法對於過度自我保護的日本來說,確實是一個新的視野。

衛生紙的再設計


到底何謂設計?問題簡短,卻很難答。
讓我們由衛生紙講起。
我們天天都用衛生紙,但我們有否想過衛生紙為甚麼會被做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衛生紙的芯是圓筒形的,紙張也是以圓形的方式被捲上去,我們只要輕輕一拉,就可以「嘩啦嘩啦」很順滑地捲下紙張來使用,非常方便。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優秀的設計,它簡單有效地運用了力學的原理,使拉衛生紙時的阻力減至最少。
由日本建築家坂茂設計的衛生紙,一反傳統,採用了四方形的芯,衛生紙的外形也跟著變成了四方形,拉出來時會產生阻力,發出「喀噠喀噠」的聲音,用起來時很不方便。
這是在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介紹的「RE-DESIGN——二十一世紀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中的一件作品。這個展覽正是由此書作者原研哉所籌備,在日本各大美術館展出後,已經步上巡迴世界的軌道,在各處引起很大的。
甚麼是「RE-DESIGN」(再設計)?
「RE-DESIGN」是對一些擁有長久歷史,從而變得千錘百鍊的日常用品的重新設計。這些日常用品由於經過一代代人長時間的改進,所以一般很難被個人在一夜之間超越、改良。而「RE-DESIGN」並不是要改善或重新包裝它們。而是將這些既有設計重新審視,注入新的設計意念,並且再創造。
那麼,為何衛生紙要被再設計成四方形?
因為四方形的捲筒會產生阻力,這緩慢的阻力產生了「節省資源」的機能,節約能源的信息就從此發生。加上平常圓筒形的衛生紙排列起來時會產生很大的縫隙,但四角形的話,縫隙就會減少,運輸或收藏起來時就可以節省空間。
雖然世界上的衛生紙斷然不會就此變成四方形,但是透過改變筒芯形狀這個細小的動作,就能引起別人對「節省資源」的反思,我想這確實是了不起的設計。而身為專業設計者的原研哉,就非常重視這種簡約的設計概念。在《設計中的設計》中,原研哉透過八篇簡短易明的文章,嘗試回答「到底何謂設計?」這個問題,娓娓道出自己對於二十一世紀設計的展望和新思維。無論你對設計有多少認識,這本書看起來也絕對充滿趣味。值得一看。

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伙炭一百問

以下是《伙炭一百問》中,我收到的問題:

問:

伙炭需要政府的支持嗎?原因是什麼?

答: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在閒談之間也偶然討論到。以下是我的看法:

政府的支持可以分為兩方面。第一,是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將一些地點,如火炭工業區、觀塘工業區等地列為藝術村。這種類似的做法是有的,例如西九、石硤尾和牛棚就是,白紙黑字,非常清楚。就算事情十劃未有一撇,大家也對這個「事實」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像(想像)。不過伙炭的情況有點不同,它是多年來自然生成的,現在已是一個穩定成長的狀態,無論是參與的藝術家或觀眾。沒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也不會影響其形象。就算政府白紙黑字寫明「火炭不是藝術村」,情況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

第二是經濟上的支持,例如活動費用資助,出版費用資助等等,藝發局一向在進行這種工作。伙炭呢?就現階段看來,伙炭的形式好像不太需要既有形式的支持。如何說呢?就每年的展覽上,開支可大可小,包括一些基本的宣傳品及行政費用,出版物我認為可有可無,因為展覽的出版物多數只是形式上的介紹,少見在其展覽主題上的深入探討,加上伙炭也沒有一個展覽主題。故出版物有的話當然好,沒有的話也不會差太遠。

所以我認為,就現階段來說,伙炭是否很需要經濟上的支持,我看未必。但長遠而言,伙炭的發展如何,則有待深思。伙炭是否需要一個籌委會將不同的藝術家組織起來?在面對不同的事件中,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有此需要,但如何組成一個有代表性的籌委會或組織卻成為一個疑問。伙炭與其它的藝術組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其它組織都是由少數有著共同信念的核心人物發動,之後其他人才按自己的想法與此組織的信念的相似性來選擇加入不加入,參與不參與。而伙炭本身已有很多不同想法的藝術家,要綜合大家的想法來組成一個組織,難度十分大,如果不顧大部分人的想法,組織只會缺乏認受性。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嘗試這個可能,但暫時也未找到一個成功的方案。

不要忘記,「伙炭」是一團自然生成的「火」,只要不斷有新的「炭」,火就不會熄滅。如果沒有新炭,而舊火又燒盡,則多加些火水、電油也是無濟於事的。為甚麼我們用「伙炭」來代表我們,因為人才是最重要的。

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新年快樂!


祝大家大事化小一團和氣進出平安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一片白

七時多還在學校,每天差不多如此。不過每一天都總是不合時宜,不是太早,就是太遲。
回想起來,人生沒有一件事物可以量得準確,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不是太早,就是太晚;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是太前,就是太後。我們大概只能活於兩塊球拍之間,不斷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再重複由左到右。而我們,只能凝視中間那因速度而模糊的白色界線。